富营养化水水体中不断复发的蓝藻水华要怎么控制?举个例子教你背后的逻辑

2022-05-07

近十年来,我国各大湖泊、水库由于水质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泛滥而造成的饮用水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生态平衡和旅游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的正常发展。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深刻的认识到危机感,已斥巨资针对蓝藻水华现象进行大规模治理。从人工打捞到现在的机械化打捞船,从撒药方法到现在的环保隔离方法,都可以看出国家在加大治理力度。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治理方法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屡清屡有、屡治屡发,而且水质也在屡屡下降,甚至太湖、滇池、巢湖等大型淡水湖泊已达到劣Ⅴ类水质。蓝藻治理,刻不容缓!


01

为什么要关注蓝藻水华现象

蓝藻是一种细菌,又叫蓝绿藻。蓝藻水华多发生在5-9月期间,有明显的季节性,受温度、阳光、营养物质的影响。温度在20℃以上,水体pH值偏高、光照度强且时间久的条件下,蓝藻会浮至水面并且迅速繁殖,形成蓝藻水华的现象。

当蓝藻大量生长时,常在下风头水面漂浮形成一层蓝绿色的水华或薄膜,草、青、鲢等鱼类吃了不能消化,影响它们的生长。覆盖在面上的蓝藻达到一定厚度,会使中含氧量迅速降低,最终为细菌分解腐败有机体产生二甲基三硫提供了有利的“厌氧条件”而硫化物是水体产生异味的主要原因

而蓝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加剧水体恶臭的味道。而造成水华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围水养殖、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上升。


02

传统的蓝藻污染治理的缺陷

目前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归纳起来就是物理机械法、养鱼法、种草法、生态修复法。这些方法在湖泊中围栏小面积治理蓝藻是有效可行的,但也存在着只能去除水体中蓝藻,却不能去除生成蓝藻的根本养源。这就是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湖泊现有的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存在如下缺陷

一、现有的蓝藻污染治理技术只是暂时去除了湖中的蓝藻,却不能去除水体中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即是由湖中元素所转出的养源。它会卷土重来,再次造成蓝藻污染。

二、水体中生成蓝藻的基本养源未能去除,那么它会因风浪流动的特性重新带来养源,这样湖水也会因恶性循环形成蓝藻的二次污染。

三、现有的蓝藻治理技术,只能在湖泊局部小面积中实施,不能在大面积湖中实施治理。

四、湖泊目前治理蓝藻污染的方法,只是取得了一些治理试验数据及治理试验阶段性的初步成果,却不能根治蓝藻污染,现有湖泊蓝藻污染仍然严重。

那么,如何才能够又好又快的治理蓝藻水华,同时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呢?


03

蔚绿水科技,还大自然清澈水域

来自以色列的蔚绿水科技公司(BlueGreen Water Technologies)创新性地研发出环保高效治理蓝藻的产品——湖卫氧。

湖卫氧是一种漂浮缓释剂型,能够针对有害藻华进行局部、选择性治理,施用方式十分简单、快捷且高效,无需耗费大量人工和船只,将适量产品布撒在水体表面,产品颗粒就会被风和水流集中到藻类水华聚集的地方,缓释出有效成分会在四到六个小时内从纳米包衣中释放出来,24小时至48小时之内就可看到显著成果。

此外,湖卫氧在蓝藻种群中会引发程序性细胞死亡,导致蓝藻水华在短时间内崩溃,而其他有益藻类则很少发生反应,从而能够快速占据生态位,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案例:湖卫氧成功治理无锡市蓝藻水华难题

自今年6月以来,无锡市新吴区一处占地约4公顷的水体发生蓝藻集中大面积暴发。新吴区南濒太湖,该水广场位于新吴区的中心地带,为开放内河系统。作为城市的景观水体,水广场周围有政府大楼、酒店以及多座建筑,人流密集。蓝藻暴发严重影响了附近区域民众的日常生活。蓝藻水华不仅有碍观瞻,并且散发浓重恶臭,更严重的是藻毒素对人们健康所造成的潜在威胁蓝藻问题亟待解决。

640.png

蔚绿治理蓝藻水华

来自以色列的蔚绿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蔚绿)前往无锡市对污染水体进行了检测并施用了612公斤湖卫氧产品进行应急治理

640 (1).png

图为蔚绿治理团队乘船将湖卫氧产品撒在水体表面,产品会自动去“寻找”蓝藻其缓释出的有效成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蓝藻细胞杀灭,可在短短几天内使整个水体恢复生机,同时帮助水体重建生态平衡。 

成功清除蓝藻 

投放湖卫氧24小时后,水广场的蓝藻水华全部消失,水体表观恢复正常。经检测,水体中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蓝藻总含量的指标)含量均下降了将近4倍,分别从220μg/L左右下降至45ug/L,55μg/L下降至不到12μg/L,藻密度明显下降,蓝藻清除效果快速且显著。藻毒素也显著下降,其中微囊藻毒素- LR(一种肝毒素)下降最多,从1.670μg/L下降至未检出。 

下图为治理前:

<p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order: 0px; font-size: 17px; font-style: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margin: 20px 8px 0px; outline: 0px; padding: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